培养工匠人才 服务产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重庆城市职业学院信息与智能制造学院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依托陈志军汽车维修工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四双八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技术全产业链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重庆及西部地区的汽车整车企业及零配件企业,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党建领航+大师领衔” 构建“双引领”育人平台
打造“红色匠心”党建品牌,以德驭技筑牢“匠魂”。学院发挥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教研室国家级党建样板支部领航作用,联合西部职教基地其他院校打造“红色匠心”党建品牌,制定“一中心、四课堂、四平台”实施方案,将红色基因和工匠精神融入“八段”教学。
搭建“大师联盟”育人平台,以技育德培育“匠技”。学院发挥陈志军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技术引领作用,由工作室牵头,联合长安汽车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西部陆海新通道汽车产业技能大师工作室联盟,实施“巴渝名匠”“长安灯塔”“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智能制造行业培养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陈志军带领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团队获国家级教师创新团队。
“中高职衔接+专本分段培养” 建构“双贯通”育人路径
实现“中高衔接+工作站”“前5段”贯通。学院探索建立资源融合、课程融合、学分互认等机制,推进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过程等全过程衔接贯通,构建“资源共享、资源融通、学段衔接、共同发展”培养机制。在重庆市永川职教中心等8所中高职院校设立大师工作站,面向智能制造领域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所需的职业能力,采用“师带徒”现代学徒制模式开展教学,在工作站递进式培养学徒工、初级工和中级工,在高职大师工作室进阶培养高级工和技师,实现“前5段”路径的贯通。
实现“专本贯通+卓越班”“后3段”贯通。学院与重庆本科院校开展“专本分段培养”,着力培养高级技师。联合长安汽车刘源、唐跃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面向成渝地区本科院校创办技能提升“卓越班”,每年遴选50人开展学习培训,培养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实现“后3段”路径贯通。
“校内循环+校企循环” 健全“双循环”育人载体
健全“三院三室”校内育人载体。学院与西门子、长城汽车和长安汽车分别建设中德工程师学院、重庆城职—长城汽车智能制造学院和长安汽车工匠学院等产业学院,校企共同制定适合培养智能制造工匠人才的培养方案,重构基于职业能力结构模块化课程体系。依托产业学院,企业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形成“一体化教室—生产化实践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中高本校内多样化教学平台,通过现场工程师项目组织教学,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
健全“三岗三师”校企育人机制。学院通过岗课融通、课证融通等在“中职—高职—本科”三阶段分别开展“识岗—跟岗—顶岗”递进式企业实践,配套“校内教师+技能大师+企业导师”全程跟踪服务学生,形成“三岗三师”校企循环场域;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开展实践,提高学生的岗位认知、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效。
“融科汇教+融教汇产” 提升“双融合”效度
以“科研+技改”实现融教汇产,促产能升级。学院精准对接智能制造产业链,确立以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为主的科研导向,依托工业机器人运维重庆市高校工程中心,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攻关服务,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
以“基地+项目”实现融科汇教,提教学效度。学院依托永川智能制造公共实训中心,采用西门子数字孪生技术,融入SMSCP标准,及时将智能制造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引入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搭建高端数控机床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控制系统仿真平台等,建设重庆市先进制造与智能工厂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构建人机共生、时空交互、学用一体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科研与教学协同育人作用,以“师研生随”形式开展科研项目,最大限度将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让教学内容更丰富、实训教学更真实、学生成长更具象。
技术技能人才量质齐升
随着“四双八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推进,学院技术技能人才量质齐升。陈志军大师工作室学徒(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6人次,获得省市级奖项10多人次。工作室成功培育了一批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包括“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冠军1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引进全国技术能手1人,全市技术能手1人。团队成员不仅在各类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还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领域展现出卓越的能力。工作室每年在科研创新领域平均申请专利超过30项,授权专利10余项,专利贴近实际,获行业高度认可。
未来,重庆城市职业学院信息与智能制造学院将围绕重庆“智造”、中国制造“强国梦”战略,持续培养更多高素质工匠人才,积极将学院打造成为有实力且务实的制造业人才培养“基地”。